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8年5月,是重庆市市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首批重庆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试点建设单位,是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是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副高及以上高级职称22人。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政治建院、教学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制度治院”建设理念,不断推进学院的科学化、规范化、数智化建设。依托学校电子信息和智能化的办学特色,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数智思维”,打造“全息性融入”与“集成式表达”的思想政治教育“智慧空间”,建有1400m的“数智思政馆”,着力把学院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学术研究、思想宣传、人才培养和交流学习的坚强阵地。
学院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负责学校党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日常工作以及与思政课相关任务和工作。设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6个教研室。培育出教育部“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联学联讲“金课”授课教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示范课巡讲”活动巡讲教师、重庆市“十九大”示范课教学示范名师、“渝教星火”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团成员、重庆市最美女教师、重庆市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等优秀教师10余人。
教育教学
1.强化课程建设,打造“1+3+4+N”思政课程体系
学院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要求开设课程和落实学分,构建“1+3+4+N”思政课课程体系。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1门课程建设。推进《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3门必修课程改革创新。开设“四史”系列、精神系列、文化和法治系列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系列等4个特色思政课程和N个通识类文化素养课程和专业基础素质课程。
2.深化教学改革,孕育高质量思政示范课堂
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功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打造“共享课堂”,深化思专融通,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评重庆市第四届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成果“二等奖”。近五年立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重点2项,一般项目7项,获评省级教学案例13个。获评学校“金课堂”29人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满意度排全校第一。
3.拓展教学时空,加强思政课程资源建设
立足学校电子信息和智能化的办学特色,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不断拓展实景视频、VR资源等线上课程资源,充实PPT、习题库等学习辅助资源,目前学院已建成并在各平台运行线上课程4门,自课程上线开课以来累计选课人数15万人,覆盖校外20多所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4门思政必修课程均获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建设课程。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3门课程获评为重庆市一流课程。
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璧山来凤镇共建思政课实践研学基地,与陈家桥街道学苑社区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薪火领航站”,与渝北区翠渝路社区共建“大思政”育人工作站,与重庆红岩重汽博物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与816小镇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等7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科研工作
学院坚持学理性应用研究为科研聚焦点,鼓励将科研成果推广运用于教学和决策咨询,推动教研咨相融共生,促进教研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通过以“研”促“教”、以“教”助“研”,让教师成长为既能开展好教育教学,又能做好科研咨政的综合能手。近年来,学院教师成功立项省部级以上课题78项。其中,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课教师专项项目11项,成功结项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2项(重庆市高职院校榜首)。
学院着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红岩精神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设,强化内涵建设,产出一批标志性、有影响的成果。近5年,学院教师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重庆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理论版)等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发展研究》等著作30余部。学院教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暨优秀课程观摩活动、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等省部级以上竞赛获等级奖52项,其中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一等奖13项,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市职业院校教学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共4项、重庆市思政课教学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