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我校学子在学、思、悟、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2021年6月,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数字媒体学院学生采风写生专业实践课相融合,在重庆酉阳、黔江开展了“党史寻迹、绘景悟理”主题思政融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从校内课堂延伸到校外,把思政课堂同社会实践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行走”中感受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
(全体师生合影)
6月17日-23日,一堂“有颜色”的思政大课在重庆酉阳龚滩古镇和黔江濯水古镇展开,既融合党史场景与情景体验,又融合理论认知与实践感受,还融合集体宣讲和个性辅导,喻情于景,寄景悟理,学党史,强信念,重践行。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教师们带着学生实地“打卡”党史足迹,在行走中讲解党史中的“红”、乡村振兴中的“绿”,新发展格局中的“蓝”,将“大道理”转化为“大白话”,同学们用画笔与相机记录“课堂笔记”,将时代主题融入作品之中。动画专业的赵婉茹同学分享体会:“一路走来,思政老师们将课堂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情景化,让我在行走中看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景色,原来‘红色’、‘绿色’、‘蓝色’,竟如此多娇。”
(迎着朝阳跟党走)
在酉阳,周叶露老师以“是唐街,是宋城,是爷爷奶奶的家”开启“情景画”创新教学,带着同学们赏析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笔下的龚滩画卷,用脚步亲自丈量改革开放以来古镇的变化;在乌江船上,周叶露和余秀平老师讲述了酉阳中共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舍身救国的英勇事迹,程媛老师为同学还原了1949年11月解放龚滩的革命斗争;在龚滩美术馆和吴冠中纪念馆,杜鹤淦和罗淞译老师从思政课角度和专业课角度为同学们讲解了如何将时代主题融入文艺创作中;在乌江画廊边,吴艾佳老师带着同学理解两岸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并带着大家高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将思政融课推向了高潮。
(师生高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师生共同探寻艺术家笔下的龚滩古镇)
(龚滩美术馆留字画“党史润心”)
在黔江有一家客栈,名曰“归乡”,老板是一位在外工作30余年的王姓中年人,为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王老板丢下铁饭碗,带着女儿返乡创业。濯水古镇的变迁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真实写照,在满是情怀的归乡客栈,王老板结合濯水古镇的古往今来和个人经历,从历史沿革谈到红色故事,从改革之初谈到如今乡村振兴,为老师和同学提供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证。结合王老板的介绍,余秀平、杜鹤淦老师带着同学“打卡”红军渡,从党史角度和中国精神角度讲解了红军渡的古往今来;在归乡客栈,同学们齐聚一堂重温《建党伟业》,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而后在“党史寻迹、绘景悟理”思政融课的学习沙龙中,师生畅所欲言,交流心得。在土家十三寨,老师们带领同学们走村进寨,切身认识这“全国宜居村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变迁,深刻体会乡村振兴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打卡”红军渡,感悟百年党史)
(归乡客栈思政融课学习沙龙)
(师生观看《建党伟业》)
(认识土家十三寨乡风民俗及发展变化)
(行走教学剪影)
据悉,本次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和数字媒体学院第二次联手打造“行走的‘思政大课’”,充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的专题内容与学生专业实践相结合,将课程定位融入“大思政”格局,紧扣数字媒体学院艺术类学生所需,推进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实现老师在“行走”中教,学生在“行走”中学,用社会实践大平台为思政课注入活力,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深拓思政教学“数字画”新载体,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增长知识见识、培育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党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