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暑期,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财经管理学院 “满天星”社会实践团先后奔赴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沙子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将思政课堂延伸至广袤乡村,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理解与认知。
服务惠乡民,奉献展风采
在中益乡的“青少年之家”,实践团成员们化身知识的传播者,围绕“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及“未成年保护法”等主题,实践团针对当地儿童少年成功举办了一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普法教育的知识讲座,通过知识讲解、互动问答和团体辅导等形式,不仅传授了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为未成年人播种下身心健康成长的种子。
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杜星老师在给青少年讲授未成年保护法
图为马克思主义学院余秀平老师带领青少年开展《心形氧泵》乡村行-团体辅导
活动尾声,孩子们以教授摆手舞的方式回馈实践团,双方在欢快的民族音乐和舞蹈中增进了情感交流,共同体验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当地青少年和实践团成员一起欢跳摆手舞(视频)
探寻发展路,启迪成长途
在崇山峻岭间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曾是一隅贫困的角落,交通闭塞,经济滞后。当地是如何摆脱贫困的,乡村摆脱贫困的密码是什么?实践团深入中益乡,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探访了多位见证乡村变迁的老党员和劳动者。在华溪村,马培清婆婆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中益乡从泥泞小路到硬化大道的蜕变历程,抵达县城从4个小时缩短到1个小时,生动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村民们艰苦奋斗、修路致富的路子,深刻展现了“路通了,人民就幸福了”。
随后,实践团前往沙子镇,探访谭明华老同志,他是一名老支书,在谭爷爷的讲述下,实践队员们了解到20多年前,山里交通不便,运输“靠肩挑背磨”“小病靠拖,大病等死”的艰辛往事。在党的带领下,他决定号召大家修路,摆脱贫困的艰难抉择,最后历经三年寒暑,在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帮助下,村民们合力靠手挖,肩拖,刨出县里第一条村干道;在交通改善后,第二年村里就出现很多远近闻名“万元户”的故事。谭爷爷感慨“在我们这样的山区,路不通,大家就摆脱不了穷”,最后这位重庆市劳模的老党员同志,更是嘱咐实践队员们,听党话,跟党走,勤劳肯干,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生活。他的话语激励着每一位实践队员,让大家深刻认识到“路”对于乡村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幸福生活需要通过勤劳奋斗来创造。
见证初心,青春无悔
在中益乡卫生院,实践团成员们有幸聆听了罗萱芬医生的故事。她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了青少年时期,在交通不便的环境下求学的艰辛与不易,以及毕业后有机会留在城市工作却又毅然选择回归乡村、用医术守护乡亲健康的坚定信念。罗医生的事迹如同一曲动人的赞歌,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激励着实践队员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实践促成长,奋斗正当时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将思政课从校园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的有效实践,学生们通过亲身实践,解码了乡村从贫困到发展再到迈向振兴的奥秘,在心灵深处种下了对乡村发展、民族团结和幸福奋斗的种子。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所学所感融入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